公历每年10月23日或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度时为霜降。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月令一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其意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沃野千里,处处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开始落叶了。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v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I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霜,只有在晴天形成。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骚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可见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于燥晴朗的秋季夜晚云彩很少,地表散热较快,气温突然降到0℃以下,把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小的冰针或六角形的霜花。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我国地貌广大,各地霜降时间不尽相同。如青藏高原有些地方终年有霜雪,平均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仍然持续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尚有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结霜。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当然,即使在相同纬度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一样,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不同,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同了。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此节气中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一说是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蛰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从表面的意思看,霜降是渐冷、开始降霜。确切地说,霜并非从天而降,而是近地面空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疏松的冰晶,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