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分类方法很多,可分为绿茶(非发酵)、白茶(轻度发酵)、黄茶(轻度发酵)、绿茶(乌龙茶,半发酵)、红茶(后发酵)、黑茶(完全发酵)六大类。外观由绿色逐渐变为黄绿色、黄色、青褐色、黑色,茶汤也由绿色逐渐变为黄绿色、黄色、青褐色、红褐色。那么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现在让我们和边肖一起来看看吧。首先,绿茶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叶之一,是指以茶树的新叶或新芽为原料,不经发酵,经过杀青、整形、干燥等工序制成的饮料。绿茶是中国最早的茶。
蒸绿茶的工艺脱胎于唐代,蒸绿茶的方法开始出现。到了宋代,蒸青团茶发展为蒸青散茶。元代蒸绿茶的方法更为精细,在加工过程中,通常将芽和叶分开制作。到了元代,王镇《农书》第一次提到蒸青绿茶,趁热揉青,现代蒸青绿茶技术就成熟了。
炒制绿茶的精细工艺形成于明代。关于炒制绿茶的方法,虽然唐代就有“旋采旋炒”的记载,但炒制绿茶的方法起源于12世纪末,形成于明代。利用干热充分发挥茶叶的香气,大大提高了绿茶的品质。明代顾《茶谱》和《茶疏》对炒青技术进行了评述。这种油炸绿色加工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第二,黄茶
黄茶的整个制作过程形成于公元1570年左右。
至于黄茶的起源,据史料记载,公元七世纪就已经有了。但当时的黄茶和我们现在说的黄茶不一样。它是由一种天然黄茶的芽叶制成的。如唐代著名的安徽寿州黄茶、贡茶四川孟定黄芽,都是因芽叶自然变黄而得名。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