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慵懒的午后,阳光似乎也偷了懒,天空被云彩占据,一片宁静。饭后的时光,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而我则独自沉浸在书籍和音乐的海洋中。一首《一袖云》飘然而至,其歌词“谁家炉火热,茶烟起千朵,百草香不过,采药的竹簸,萧翁吹松柏,山阶往如梭,水从寺门过,踏起层层波...”唤起了我内心的共鸣。好歌引共鸣,好茶需人识,若无人共赏,再美的茶也难免孤寂,这正是茶的魅力所在。
茶,需有人品。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赵州禅师《吃茶去》的故事。一位僧人到观音院,禅师问:“曾到此间吗?”僧答:“不曾到。”禅师便说:“吃茶去!”僧又答:“曾到。”禅师又道:“吃茶去!”旁院的院主不解,问禅师为何如此,禅师回答:“吃茶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吃茶本为喝茶、品茶,禅宗讲究心性见空,不困于情,不执着于任何。缘来缘去是自然,我们可以记住,做到不缠不扰,这是禅宗渡人之根本。作为普通人,我们无需追求大智慧大远见,只需做到不固守,不痴嗔于心,便是觉悟。
吃茶先要懂茶。 茶有很多种,可根据身体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茶,也可以根据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茶。茶看似平常,实则是有生命的。它生长在哪里,什么时候采摘,采摘什么样的茶叶,用什么方法制茶,甚至到最后你会不会品它都很难说。会品茶的人可以从灵魂里感受这平常的山野青芽之味,体会它的灵气,性情所在。
我喝过不少茶,六大类茶:红、黑、白、绿、黄、青,多少都喝些。也许我比较笨拙,没有品出什么特别之味,也就稀里糊涂装个文雅人罢了。喝茶,我有自己的习惯,每喝一种茶前,我必先取些茶放到嘴里咀嚼一下,嚼到茶味,感知茶香茶性,觉得喜欢后我才会冲泡品尝。多年来,我渐渐喜欢和茶这样近距离接触,感受它再没冲泡时的嚼劲,再品尝它冲泡时的鲜味。然后对比一下有何不同。
爱茶,简简单单,心性见底。 有人说好茶配好水,好水配好壶。我不这么认为,读过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的事迹。当他成为一代宗师时,别人问他怎么喝茶,他说:“饮茶没有什么特别神秘之处。”是的,喝茶就是平常而已,喝得是感觉,是心情。心情不好了,喝再好的茶也很难品出一二来,这就与禅系到一起了。
茶是佛教每天必喝的饮品,更被佛教视为灵芽、仙品。僧徒在每次诵经礼佛之前必要净手,喝茶。净手,手洁净。喝茶,心清,口净。
茶人多是有茶心。 茶讲究:新、清、灵、雅,作为茶人必是懂茶的,懂茶之性,懂茶之魂。但凡爱茶之人都有自己的一番心得,记得曾在一好友家中看到这句话:“品茶,品茶,不会品,枉为茶人。”
品茶,我们不是专业人士,自然不必受那些繁复缛节束缚。寻三两好友,或深山,或小院,或露天,煮上一壶茶,不言不语,喝茶,喝茶。让所有的故事在茶里跌宕起伏,让所有的悲欢离合用一盏青芽洗尽。说茶茶静,茶说茶空。
品茶,有时候品了很久,你也不一定了解其性。品茶品的就味,真正的高手品茶已不在乎茶叶茶具,他们到了一定的境界,品茶品得就是真、是性情。人也是如此。开始会交很多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越来越少,知心的就那么一两个。你问他寂寞吗?他愣一下,惊讶地看着你:“我过得可好了。”这就是遇到真人,真朋友。
读“年近古稀少尘思,石泉烹茗听野曲”。心突然明净,想想过了古稀之年的老人都可以如此闲趣,我们凡尘俗子还有什么放不下,功名利禄都在一盏香茗中,山野中,月下泉溪中,人生如此,够了。
喝一杯茶,理禅寻意。读一首诗,红尘翻滚。问佛,佛曰:“不可说,不可说。”知茶的人,人在深山不觉静,生在闹市何须烦。禅心茶味,细心软语,一股股都在心底,那么香,那么淡,那么沉敛...
哦!来一盏如何?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龙井的香味怎么形容,描写西湖龙井茶香的胜似什么
2025-07-13 04:10:33品味不凡的谢大裕安吉白茶,让你品尝清新自然的茶香体验
2025-06-24 03:43:59茶叶加工中的关键工艺:揉捻工艺的重要性与注意事项
2025-06-24 01:33:38探索茶香奥秘:有烟味茶叶与烟丝味解析
2025-07-25 03:17:29茶叶保鲜秘诀:如何保持茶香与风味
2025-06-10 02:35:28